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新闻中心 / 警务新闻

【先进典型】监所罗涛:高墙内不仅要治病更要治“心”

政治部

浏览量:

打印

他叫罗涛,是一名警察,也是一名医生。虽说穿着一身警服,但医生的称谓并非是“客串”。2013年6月,从西藏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的罗涛,为了实现“警察梦”,毅然决然地报考了拉萨公安,并顺利进入拉萨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看守所,成为了一名监所医生。

说起来,罗涛的工作和医院的医生一样,需要给患者出诊、巡诊、配药、发药、医疗、救治……但不同的是,罗涛的工作对象比较特殊,都是被监管人员。他需要背着药箱进入一间间监室,每天两次,从不间断。除此之外,他的工作还包括为收押新入所的犯罪嫌疑人做入所“五项体检”、建立被监管人员个人档案等。


“医技很重要,医德更重要,作为一名医生要多一份人文关怀。”这是罗涛大学老师常说的一句话,这句话也深深地影响着他,使他努力将这句话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。

当好看守所医生,不仅要治病更要治“心”

犯罪嫌疑人进入看守所后,要经历拘留、逮捕、起诉、判决和上诉等各个环节,思想和情绪波动很大,个别人甚至会装病、装傻逃避审讯,这时候就需要看守所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。

2015年因开设赌场罪进入看守所的王某,由于年纪较大、血压较高,身体素质较差,在关押初期对看守所民警有非常强的抵触心理。入所没多久,王某患上了重感冒,当罗涛前往监室为其诊治时,王某拒不配合治疗。

随后,罗涛多次主动与对方谈心、聊天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疏导后,他的抵触情绪慢慢缓和,病情也得到了控制,人也变得开朗起来,开始主动配合所内治疗及管教工作,并积极地向民警反映各种情况。


像王某这样的例子,几乎每天都会发生。在看守所当医生,有别于其他医生,除了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外,面对危害社会的犯罪嫌疑人,不仅要治病更要治“心”。

不能因为语言不通,而放弃本职工作

2018年3月,罗涛收到了一封用藏文写的感谢信,这是一位在押人员写给他的,信中这位在押人员写到:罗医生并没有因为语言不通而忽视他的身体状况,不仅每日按时给药,还给予他家人般无微不至的关怀,连他投送监狱之前的疾病都被治好了。

这位在押人员名叫达某,因盗窃罪被羁押在看守所。由于达某不会说汉语,最初罗涛在巡诊时,都要请所里的藏族同事帮忙翻译。时间长了,罗涛认为找同事帮忙,会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。于是在工作之余,主动学习一些与医疗相关简单的藏语,经过长期努力学习,罗涛现在已经能用藏语和藏族在押人员进行沟通了。对此,罗涛讲到:“被监管人员也拥有健康权、生存权,且必须得到尊重。藏汉一家亲,民族大团结,我不能因为不懂藏语,而放弃我的本职工作。”

冰箱上的便利贴,是最好的情话

“老婆,功勋章有你的一半。”罗涛在荣获“三等功”、拉萨市公安局第二届最美人民警察的背后,是对老婆道不尽的感激。

既是民警又是医护人员的双重身份,让民警医生这个职业比一般医院的医生更加忙碌、更加劳累。由于看守所收押嫌疑人不分时段,夜里不间断地收押各办案单位送押的嫌疑人是常有的事,所以罗涛要24小时待命,每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。


因不能经常陪伴妻子,罗涛感到满满的愧疚。为了补偿妻子,每次上班前,他都提前将一周的饭菜、点心做好放在冰箱里,并在冰箱上贴上便利贴,提醒妻子按时吃饭。

罗涛在工作之余,经常登录美食APP学习做饭,他认为自己对妻子缺少陪伴,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补偿她。不仅如此,罗涛也经常专研医学相关知识,面对医学的进步,罗涛前进的脚步也不敢有一丝怠慢,谈及下一步的计划,他希望能在医学上更上一层楼,争取有更好的工作表现。

其实,罗涛只是拉萨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看守所民警医生的一个缩影,他们以警察和医生专业素养,用一次次的值守、一遍遍的巡诊、一声声唤醒迷途的教诲……让在押人员的身体疾病得到治愈、思想得到转变,用行动践行着“医者仁心”的初心誓言。

微信图片_20210513154539.jpg

微信公众号